为何选择香樟树作为科研立项树种?
“关于香樟树抗虫抗逆新品种选育方面的研究几近空白。”项目负责人、湖南省林科院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林木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主任夏阳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香樟树古树是课题组重点收集的种质资源。香樟树是湖南的乡土树种,香樟树古树占全省古树总数的43%。由于遭受病虫害及民间倒卖破坏,香樟树资源正在大量丢失,如果得不到有效保护,大规格香樟树古树野生种质将濒危直至灭绝。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夏阳认为,从古樟树上收集优良基因对保存乡土林木种质资源、培育抗逆新品种具有战略意义。“历经数百年、上千年的樟树为什么能保存下来?肯定是它蕴藏了非常好的基因。”
收集香樟树种质资源是课题规定的基础任务。从2011年课题启动,到2018年成功验收,夏阳和他的团队行程2.6万公里,足迹遍布湖南省17个地市97个县(市、区)的大部分乡镇,共收集到香樟树古树种质资源1218份。课题组将收集的种质进行嫁接保存,定植于湖南省林科院盐碱地试验站和威海市文峰集团苗木基地。目前,香樟树种质资源圃已建立2处,面积达到120亩。 收集、保存、繁殖环节完成,下一步就是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鉴定。课题组利用母株调查与嫁接苗大田生长表现调查相结合的优良株系初选技术,筛选出10个抗虫、速生、抗旱、耐盐碱的优良香樟树新种质。
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首次应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香樟树上进行转录组测序,这一成果填补了香樟树转录组学研究空白。
“香樟树选育短期内没有效益,但建立起自己的种质资源库意义深远。”夏阳表示,未来他还要从全国各地收集香樟树种质,建一个香樟树研究基地。
耐盐新种,创造多重效益。
当天验收的另一课题是耐盐碱林草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组先后鉴定83份香樟树种质,筛选得到10份耐盐碱良种;鉴定134份苜蓿资源的耐盐碱性,筛选得到12份良种;采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进行耐盐碱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耐盐相关基因的克隆,获得5个绒毛香樟树耐盐碱相关分子标记、3个功能基因、2个苜蓿抗性功能基因;应用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8种林草新种质。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夏阳认为,从古樟树上收集优良基因对保存乡土林木种质资源、培育抗逆新品种具有战略意义。“历经数百年、上千年的樟树为什么能保存下来?肯定是它蕴藏了非常好的基因。”
收集香樟树种质资源是课题规定的基础任务。从2011年课题启动,到2018年成功验收,夏阳和他的团队行程2.6万公里,足迹遍布湖南省17个地市97个县(市、区)的大部分乡镇,共收集到香樟树古树种质资源1218份。课题组将收集的种质进行嫁接保存,定植于湖南省林科院盐碱地试验站和威海市文峰集团苗木基地。目前,香樟树种质资源圃已建立2处,面积达到120亩。 收集、保存、繁殖环节完成,下一步就是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鉴定。课题组利用母株调查与嫁接苗大田生长表现调查相结合的优良株系初选技术,筛选出10个抗虫、速生、抗旱、耐盐碱的优良香樟树新种质。
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首次应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香樟树上进行转录组测序,这一成果填补了香樟树转录组学研究空白。
“香樟树选育短期内没有效益,但建立起自己的种质资源库意义深远。”夏阳表示,未来他还要从全国各地收集香樟树种质,建一个香樟树研究基地。
耐盐新种,创造多重效益。
当天验收的另一课题是耐盐碱林草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组先后鉴定83份香樟树种质,筛选得到10份耐盐碱良种;鉴定134份苜蓿资源的耐盐碱性,筛选得到12份良种;采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进行耐盐碱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耐盐相关基因的克隆,获得5个绒毛香樟树耐盐碱相关分子标记、3个功能基因、2个苜蓿抗性功能基因;应用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8种林草新种质。
上一篇:
多杆香樟树苗期陡峭,市场越见端倪
下一篇:
香樟树受欢迎,香樟树价格也一直很稳定